3522集团的新网站

经颅直流电刺激综述

2021-09-15 11:24
二维码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神经调控技术。1998年Prior等发现,微弱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引起皮层双相的、极性依赖性的改变,随后Nitsche的研究证实了这一发现,从而为tDCS的临床研究拉开了序幕。目前该技术已经成为认知神经科学、神经康复医学、精神病学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介绍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的历史,电生理基础、作用机制、药理学相关研究、刺激相关参数等基础信息。


一.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历史简介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不受控电刺激对大脑进行调控的报告。Scribonius Largus(罗马皇帝克劳迪亚斯的医生)曾经描述了如何利用电鳐向颅骨释放电流来缓解头痛。古希腊名医加伦、老普林尼也都描述过类似的发现。2在11世纪,穆斯林名医Ibn-Sidah曾经建议使用活的电鲶治疗来治疗癫痫(epilepsy)。


随着18世纪电池的发明,对经颅直流电刺激进行系统评估成为可能。Walsh (1773), Galvani (1791, 1797), 以及Volta (1792) 都认识到不同时长的电刺激可以诱发不同的生理改变。事实上,**个关于电流刺激临床应用的系统性报告也可以回溯到这一时期,意大利生理学家Giovanni Aldini(Luigi Galvani的侄子)等人采用经颅电刺激治疗抑郁症。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许多其他研究者 (see Zago et al.3 for further references)一直不断尝试利用电流治疗各种精神疾病,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结果。但是在最近的历史中,由于电休克(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及精神药物的使用以及可信神经生理学标志物的缺乏共同造成利用直流电对中枢神经系统(CNS)进行刺激不再被作为精神病学重要治疗和研究手段。而与此同时,电流刺激主要被用于治疗肌肉骨骼失调及外周疼痛。


事实上,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手段被重新认可和接受发生在本世纪初。Priori等人的开创性研究及Nitsche和Paulus等的后续研究证明了微弱直流电可以有效地透过颅骨进行传导并在皮层上诱发出双相的、极性相关的改变。具体而言,阳极的直流电刺激可以增加皮质兴奋性,而阴极的直流电刺激可以降低皮层兴奋性。此外,动物和人类研究也为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影响神经可塑性的机制及电流分布与刺激区域相关提供了证据。另外,还有研究正式tDCS可以引起神经心理学(neuropsychologic)、生理心理学(psychophysiologic)及刺激脑区相关的运动功能(motor activity)改变。此外,某些tDCS的技术特点(如无创、非侵入性、耐受较好、作用短暂、副作用轻微等)也点燃了临床应用研究的热情,相关研究大幅增加,特别是关于神经精神障碍如重度抑郁症、慢性和急性疼痛、中风康复治疗、药物成瘾等神经和精神疾病。尽管研究结果存在差异且都提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但是绝大多数的研究结果都对tDCS寄予厚望。


随着tDCS逐渐走向临床应用,一系列新的问题也逐渐重要。如实验设计、方法学、伦理问题、安全性等。最新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关注对tDCS的临床研究。三个主要的原因是:


理论上存在tDCS替代药物疗法的临床需求基础,如病人对药物耐受差或者病人存在严重的药物不良相互作用(如接受多种药物治疗的老人)。比如,患有单相抑郁的孕妇将可能从进一步的tDCS安全性研究中获益,因为目前对这类患者还没有可接受的药物。

将tDCS作为一种辅助协同治疗手段,如tDCS和预防性治疗用于中风,tDCS和药物治疗用于慢性疼痛和重度抑郁。非侵入性和副作用轻微这两个特点使得tDCS成为一个辅助放大其它疗法作用的理想手段,而tDCS本身在改变膜静息电位阈值方面的神经生理效应也为此协同效应提供了生理基础。

tDCS性价比更高,因此对资源匮乏地区吸引力更大。如果证明有效,tDCS将可能成为发展中国3522集团的新网站一个引人注目的选择。



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应用

本世纪以来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不断发展,并逐渐成为认知神经科学、神经康复医学、精神病学的研究热点,每年都有大量文章发表在包括《Nature》、《Science》、《NeuroImage》、《Neuroscience》、《Brain Stimulation》在内的相关领域**刊物上。主要应用领域涉及情绪调控、认知增强、脑功能调控、道德价值判断、决策研究等。


tDCS技术在神经康复领域中的应用也逐渐得到推广,研究发现,tDCS对于脑卒中后肢体运动障碍、认知障碍、失语症以及老年痴呆、帕金森病及脊髓神经网络兴奋性的改变都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是神经康复领域一项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无创性脑刺激技术。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把tDCS作为一项常规的康复治疗技术使用。另有研究证实,tDCS联合康复治疗共同使用可以提高常规康复治疗的效果。近年来的研究也发现,tDCS对于纤维肌痛综合征、神经痛及下背痛等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临床应用领域:


脑卒中后偏瘫、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


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疼痛(神经痛、偏头痛、纤维肌痛、下背痛)、癫痫、抑郁症


失眠、焦虑、孤独症、耳鸣


——




三. 经颅直流电刺激电生理学基础 The electrophysiology of tDCS


1.   tDCS作用机制 Mechanisms of action


与其他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如经颅电刺激和经颅磁刺激不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不是通过阈上刺激引起神经元放电,而是通过调节自发性神经元网络活性而发挥作用。在神经元水平, tDCS 对皮质兴奋性调节的基本机制是依据刺激的极性不同引起静息膜电位超极化或者去极化的改变。阳极刺激通常使皮层增强兴奋性提高,阴极刺激则降低皮层的兴奋性。动物研究表明兴奋性的变化反映在自发性放电率和对传入的突触输入的响应能力上。正是这种初级的极化机制成为了低强度直流电对人类大脑皮层兴奋性产生即刻作用的基础。


除了即刻作用外, tDCS 同样具有刺激后效应,如果刺激时间持续足够长,刺激结束后皮质兴奋性的改变可持续达 1 h 。因此,其作用机制不能单一的用神经元膜电位极化来解释。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tDCS 除了改变膜电位的极性外,还可以调节突触的微环境,如改变 NMDA 受体或GABA 的活性,从而起到调节突触可塑性的作用。tDCS也可以通过调节皮质内和皮质脊髓的神经元来调节大脑兴奋性。 tDCS 的后效应机制类似于突触的长时程易化,动物研究发现,以阳极刺激作用于运动皮层可观察到突触后兴奋性电位的持续增加。对周围神经和脊髓刺激的实验表明,tDCS刺激的效果也有非突触相关的,可能涉及到位于刺激电极下的蛋白质通道密度的瞬态变化。


鉴于恒定电场影响所有的极性分子,而大脑中大部分的神经递质和受体都具有电性质,tDCS也可能通过诱导长期的神经化学变化来影响神经功能。例如,核磁共振光谱显示阳极tDCS刺激后大脑肌醇显著增加,而N-乙酰天冬氨酸盐没有明显改变。


除了上述的"直接"tDCS效应,"非直接“效应也被观察到。这在相连的远隔皮层和皮层下区域都可观察到。有趣的是,tDCS不仅调节单一神经元活动、诱发神经活动,也诱发自发性神经振荡。Ardolino等发现在阴极电极下,EEG的theta和delat慢波增加。动物和计算机模拟研究提示,紧密耦合活动神经元网络(如振荡)可能比对独立的神经元施加刺激更敏感。


尽管大多数早期的tDCS研究集中在运动皮层,但是应该注意到,tDCS不仅引起运动诱发电位的长期的变化,也影响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这取决于于刺激的区域。Ferrucci等3522集团的新网站 Galea等人的研究提供证据表明tDCS可以影响人类小脑。Cogiamanian等3522集团的新网站Winkler等人的研究证明经皮的直流电刺激调节可沿着脊髓和节段性反射通路传导。


探讨tDCS作用机制时,在皮层所诱发出的电流的量级和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需要仔细考察。目前已经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建模研究。


最后,恒定电场还可以影响许多不同的组织(如血管、结缔组织)和病理生理机制(炎症、细胞迁移、血管运动性),这些影响可以在众多细胞结构中观察到(细胞骨架、线粒体、膜)。按照这种说法,tDCS也可能影响l中枢神经系统的非神经元组织。支持这个理论的是在tDCS阳极刺激下可以观察到长时间的大脑血管舒张。


总之,tDCS的作用机制还有待完全阐明,这将对未来的临床应用产生重要影响。这些机制可能涉及不同对神经元细胞突触相关和非突触相关的影响,以及对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非神经元细胞和组织的影响。



2. tDCS药理学研究 Pharmacologic investigation of tDCS


在tDCS研究中,药理学研究通过使用不同药物阻止和/或增强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活性来观察tDCS是否能够诱发皮质兴奋性改变以及如何改变。因此,这样的研究旨在提高我们对tDCS在神经调节和神经可塑性活动方面作用机制的了解。


有证据表明,阻断电压门控钠和钙通道会降低阳极 tDCS 的兴奋性增强效果。相比之下,阴极 tDCS 产生的兴奋性降低不受影响。这些发现与 tDCS 诱导皮层神经元膜静息阈值变化的假设一致。

关于神经递质,已经表明 NMDA-谷氨酸受体参与 tDCS 诱导的抑制和促进可塑性。阻断 NMDA 受体消除了刺激的后遗症,而 d-环丝氨酸增强 NMDA 受体的功效可选择性地促进可塑性。相比之下,GABA 能调节劳拉西泮导致延迟然后增强和延长阳极 tDCS 诱导的兴奋性升高。

关于单胺能神经递质,苯丙胺(增加单胺能活性)似乎增强 tDCS 诱导的促进可塑性。对于多巴胺能系统,tDCS 产生的可塑性以复杂的剂量和亚受体依赖性方式进行调节。多巴胺前体 l-多巴的应用将促进可塑性转化为抑制,并延长抑制性可塑性,而阻断 D2 受体似乎消除了 tDCS 诱导的可塑性,D2 激动剂以高或低剂量应用,降低可塑性。此外,可塑性由中等剂量的 D2 激动剂恢复。有趣的是,乙酰胆碱再摄取抑制剂卡巴拉汀以与左旋多巴类似的方式影响 tDCS 诱导的可塑性。对于 5-羟色胺能系统,5-HT 再摄取抑制剂西酞普兰增强了促进可塑性,也将抑制可塑性转化为促进。

从临床的角度来看,这些结果表明药物疗法和 tDCS 相互作用,这在研究接受这两种干预的临床样本时可能是一个问题。事实上,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很难预测病理生理改变或药物应用对 tDCS 诱导的可塑性的数量和方向的具体影响;因此需要对此主题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四.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相关参数

tDCS涉及参数可能相差很大,所以需要定义一些基本因素。这些参数主要包括电极尺寸和定位,电流强度,刺激持续时间,每天的刺激序列数量以及刺激序列间隔。通过改变这些参数,可以提供不同数量的电流刺激,从而产生不同的生理影响和副反应。




电极定位 Electrode positioning


尽管tDCS电场分布相对不集中属于非聚焦型,但是电极定位仍然至关重要。例如,先前的研究表明,将电极的参考位置从DLPFC移动到M1将会消除tDCS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另有研究表明,仅在对枕叶(时间皮层)进行的tDCS刺激可以对对光幻视阈值产生调节作用。同样地,一项tDCS治疗重度抑郁症的试验显示,只有DLPFC刺激(而不是枕叶刺激)可以改善症状。尽管目前证据表明刺激效果是与位点相关,但是也有其它的问题有待探索,比如针对一个部位的刺激是如果影响毗邻脑区及更远区域的。


TDCS研究通常使用放置在头皮上的一个阳极和一个阴极电极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个特定区域。   电极定位通常是根据国际脑电图10-20系统来确定的。    鉴于TDCS的定点性,这似乎是合适的。   例如,探索运动皮层的研究将电极放在C3或C4上;对于视觉系统,电极通常放在O1或O2上(关于探索不同脑区的TDCS研究回顾,见Utz等人)。


在这项研究中,应该讨论一些用来描述TDCS蒙太奇的术语:当一个电极放在脖子下面时,整个蒙太奇通常被描述为 "单极"。   相比之下,头部有两个电极的蒙太奇通常被称为 "双极"。   然而,这种命名法可能是不准确的,因为从技术上讲,直流刺激总是通过两极(电极)产生,在电极之间产生一个电偶极。   因此,建议采用 "单脑 "和 "双脑 "的替代命名法,以分别区分 "单极 "和 "双极 "设置。    该领域的研究人员还使用 "参考 "和 "刺激 "电极来分别指代 "中性 "和 "活动 "电极。   然而,"参考 "电极这一术语也可能有问题,特别是对于双侧头颅的蒙太奇,因为 "参考 "电极在生理上不是惰性的,也可能有助于活动调节。   这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混淆因素,取决于主要的研究问题。   尽管如此,研究人员使用这些术语来强调(在他们的研究中),他们的假设是在他们特定的蒙太奇中,一个电极被探索为 "刺激",而另一个是 "参考"。


相反,有可能同时增加和减少不同脑区的活动可能是有利的。   例如,在涉及半球间活动不平衡的情况下(即中风),这可能是有用的。64 在参考电极是否构成混杂效应的情况下,理论上,脑外参考电极可以帮助避免这一问题。   然而,这可能会增加电流通过皮肤分流的风险(这样就无法到达脑组织)或使电流发生位移。   最终,蒙太奇的选择将是特定的应用;例如,最近一项比较不同TDCS设置的研究表明,尽管双头设置是有效的,但单脑设置与假刺激没有区别。   最后,在单脑设置中,使用非常高的电流有影响脑干活动的潜在风险,包括呼吸控制(注意,这种风险是理论上的,只在一个历史报告中观察到)。   尽管如此,在选择头外侧位置时,研究人员必须确信在目标脑区将诱发一个重要的电场。

此外,由于电流方向/电场方向相对于神经元方向可能决定了TDCS的效果,7它可能是一个头外电极的效果不同有关的双极电极的安排。   另外,加强一个电极的大小,从而降低电流密度,可能会使单脑的功能刺激也与双头的电极蒙太奇。


直接电流刺激也可以在非皮质脑区进行。   Ferrucci等人刺激了小脑,显示了工作记忆认知任务中的表现变化。   Galea等人探讨了小脑对运动皮层上的TMS所引发的运动诱发电位(MEPs)的抑制作用。   这表明,TDCS可以以极性特异的方式改变MEPs。   此外,Cogiamanian等人观察到,胸脊髓上的阴极经皮直流电抑制了胫骨体感诱发的电位。   此外,Winkler等人观察到脊髓上的经皮DCS可以调节H反射的激活后抑制。   初步数据表明,脊髓DCS也影响痛觉,表明脊髓是经皮DCS的目标。   必须考虑在这一地区进行刺激所面临的挑战,如诱导电场的位置。



关于tDCS的建模研究 Modeling tDCS


在tDCS刺激过程中,电流流过大脑,不同的组合(montage)下通过大脑的电流路径也不同,因此通过调整组合的方式,可以为特定应用对tDCS方法进行定制和优化。尽管tDCS组合设计通常遵循基本假设(如“阳极增加皮层兴奋性/阴极抑制皮层兴奋性”),tDCS刺激中的大脑电流路径的计算机模型(所谓的“forward”模型)可以为了解电流模式提供更准确的提示信息,并提示在某些情况下前述基本假设是无效的。当解释这种模拟的结果时,需要认识到任何特定的大脑区域的电流强度与大脑调控程度不存在任何简单的线性关联。尽管如此,通过这种方式做以下似乎可以合理地做出以下预测:存在更多电流的区域更可能受到电流刺激的影响,而没有或者受到很少电流影响的区域则几乎没有受到刺激的直接影响。


TDCS的计算模型的复杂程度从同心球模型到基于个人结构磁共振成像(MRI)的个性化高分辨率模型。   适当的细节水平取决于可用的计算资源和所提出的临床问题(见下文技术说明)。   无论复杂程度如何,所有模型的主要结果都是正确预测经颅刺激期间的脑电流,以有意义的方式指导临床实践。

大多数临床研究使用通过恒定电流源施加直流电流的 tDCS 设备,但即使在这个空间内,也可以在模型的帮助下利用剂量和蒙太奇的无限变化来优化结果。电流通过贴在头皮表面的贴片电极(表面面积典型范围为 25 到 35 cm2,但可以按数量级变化)发送。注入的总电流范围通常为 0.5 至 2 mA。已经提出了提高 tDCS 特异性的步骤(包括使用更大的“返回”海绵和颅外电极),但需要更多的分析来确定电极蒙太奇在神经调节和靶向中的作用。建模方法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建模研究最近预测了“返回”电极位置在调节整体电流(包括在“有源”(或“刺激”)电极下)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对于头部上的固定有源电极位置,改变返回电极的位置(包括头侧和头侧位置)会影响电流流过直接在有源电极下方的假定目标区域。因此,在确定电极距离时,除了考虑头皮分流和对深脑结构的作用(见上文)之外,电极蒙太奇的完整设计可能会巧妙地调节皮质电流。同样,计算机建模可以为这个过程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最近的建模研究表明,个体解剖学差异可能会影响通过皮层的电流。与使用 MEP 指标其效力的 TMS 相比,滴定 tDCS 剂量没有类似的基本原理。一个相关问题是针对颅骨缺陷或中风相关病变的个体修改 tDCS 剂量蒙太奇。这些人可能是 tDCS 治疗的候选者,但预计缺陷/病变会扭曲电流。例如,任何充满脑脊液 (CSF) 的缺陷/损伤,包括与外伤性脑损伤中风相关的缺陷/损伤,都应优先“分流”电流。理想情况下,tDCS 将以患者特定(缺陷/病变特定)的方式进行调整,以利用这种扭曲来引导电流流向目标区域,同时避免任何安全问题(例如当前热点)。

建模研究的证据表明,对于典型的 tDCS,大量电流可以到达广泛的皮层区域,尤其是在电极表面之间和下方。建模研究还表明,电极蒙太奇对于通过皮肤分流的电流量至关重要。


电极蒙太奇与通过皮肤分流的电流量、输送到大脑的电流量以及输送到什么目标密切相关。建模工作的总体主题是,尽管在剂量设计中应用简化规则方面取得了临床成功,但电极蒙太奇设计的所有细节和方面都结合在一起影响电流参数,因此这些简化规则适用但**于有限范围内。例如,“活动”电极处的平均电流密度(总电流/电极面积)可能是标准化特定神经生理学结果(例如,TMS 诱发的 MEP)的有用指标,当一个考虑了所有可能的电极蒙太奇。

最近考虑到回旋和脑沟几何形状的建模数据表明,电流可以集中在回旋的边缘。因此,整个受刺激区域的效果可能不均匀。增加对流过头部的电流的复杂性的认识(反映了神经解剖学的复杂性),加强了应用计算模型来辅助 tDCS 剂量设计的使用,而不是简单地依赖于一些启发式规则(例如,“增加兴奋性” )。

除了预测脑电流之外,建模研究还通过预测通过皮肤的电流模式来提供对电极设计的洞察力。建模研究强化了电流不会均匀地通过皮肤,而是倾向于集中在电极边缘附近或皮肤不均匀性。电极设计可以是简单的盐水浸泡棉或海绵垫,或专门设计的具有独特形状和材料的贴片,以**限度地提高刺激幅度和焦点。建模证实,降低焊盘的盐度会降低边缘的峰值电流浓度(即使施加的总电流和平均电流密度是固定的)。



计算机建模研究预计将在下一代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技术的发展中起到一个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现有tDCS设备还没有彻底改变自电池首次被发明时的形制。因此,传统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包括刺激的聚焦性,影响深度及定位控制。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不断有新的技术被提出,如采用电极阵列(如所谓高分辨率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过程中同步采集EEG信号以实时调整tDCS剂量和参数。最终,通过将多种现代科技与经颅刺激技术相结合,tDCS技术的临床控制和有效性无疑将得到不断的提高。


最后的技术说明:尽管最近强调开发越来越精确和复杂的模型,但对于3522集团的新网站度模型,应该考虑某些普遍的技术问题,从:(1)高分辨率(例如,1 毫米)解剖扫描,以便整个模型工作流程应保持精度。任何有限元人体头部模型都受到组织尺寸(掩模)和结合的电导率值(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的精度和准确性的限制。精度的一个标志是最终的有限元掩模求解器中使用的皮质表面应该代表现实的脑沟和脑回; (2) 同时,应用组织解剖学的先验知识和已知影响电流流动的因素来进一步细化分割。特别重要的是由于扫描分辨率有限而导致的自然界不存在的不连续性;值得注意的是,平面组织中的非自然穿孔(例如,脑脊液中大脑接触头骨的孔)和微观结构(例如,不完整或体素化的血管)都会在预测的电流流动中产生显着的异常。在没有适当参数化的情况下增加复杂性会明显降低预测准确性。这些因素之间的不适当平衡会导致脑电流流发生一个数量级或更多数量级的扭曲——不受控制的额外复杂性实际上会导致扭曲。因此,我们强调最合适的方法(从同心球到个性化模型)最终取决于所解决的临床问题。



五.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安全性

至今为止,尚未有tDCS诱发癫痫的报道。有研究应用MRI 成像观察安全模式下tDCS刺激30 min 和1 h后大脑的变化,发现大脑并没有出现组织水肿、血脑屏障失衡及脑组织结构改变等现象,认为tDCS是一种安全的经颅刺激方式。同样的结论也在其他研究中得到证实。


电极的放置位置对于电流的空间分布及电流方向至关重要,决定刺激的有效性。常用的刺激电极面积为20–35mm2,其目的为尽量使刺激局限化、聚焦于需要治疗的部位。另一方面,较大面积的电极可以使电流密度下降,从而保证刺激的安全性。虽然tDCS的刺激参数标准还没有完全确定,但一般认为刺激持续时间跨度8-30 min,电流1.0~2.0 mA 的直流电是安全有效的。约有45%的电流被传送至颅骨并到达皮层表面。另外,tDCS治疗时电流强度应缓升缓降,避免造成患者不适。




六. 经颅直流电刺激装置 tDCS Device

        德国NeuroConn公司作为tDCS技术的引领者,为众多神经反馈和非侵入式大脑刺激中心提供仪器设备,产品全部通过欧洲CE认证,可以在欧盟面向临床销售。DC-STIMULATOR系列是世界范围内首款取得欧盟CE认证获准上市的经颅电刺激产品。该系列产品于2008年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当年即被"Neurotech Reports" 选为年度**产品而荣获“Gold Electrode Award “。目前该系列产品已经成为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研究领域的标准配置,成为全球近千家研究机构和临床机构的首选。2009年。此后国际上发表的一系列关于tDCS,tRNS,tACS,fMRI-tDCS的论文主要都是采用该系列产品。它的某些硬件参数甚至被作为该技术领域的划分标准。如论文中常常看到的关于tRNS刺激Noise HF和Noise LF的划分即是按照DC-Stimulator系统刺激器的滤波设置。



该系列产品主要包括:

1x1经颅直流电刺激仪DC-STIMULATOR PLUS 覆盖各类经颅电刺激(tES)需要,支持tDCS,tACS,tRNS,CVS,CES。

           

   对比优势特点:

除tDCS模式外,还支持tACS和tRNS,更好满足临床及科研需要

选配升级核磁兼容模块(选配)可选支持HD-tDCS(选配Soterix 4x1 HD-tDCS适配盒及软件)

微处理器控制,可编程智能设计,可靠性和可操作性远超机械式装置

选配研究模式功能,通过代码自动分配伪刺激,实现真正双盲对照实验,避免机械式切换被被试和操作人员知悉的问题。

支持triger in和triger out(选配),满足多设备同步需要

支持EEG同步触发接口(选配),配合NEURO PRAX® TMS/tES兼容DC-EEG同步采集EEG信号


核磁兼容经颅直流电刺激DC-STIMULATOR MR支持核磁(fMRI)下同步刺激的产品(plus和MC型号也可升级MR兼容模块)。


多通道经颅直流电刺激DC-STIMULATOR MC开启了全新的应用领域,提供最高16个独立通道刺激(16x16),均可通过计算机直接对刺激模式和参数进行编程。

                 

对比优势特点:

全通道除支持tDCS模式外,还支持tACS和tRNS,更好满足临床及科研需要

计算机可编程智能设计,可靠性和可操作性远超机械式装置全球** 选配升级核磁兼容模块(选配)

全球** 可选支持多通道4x1式HD-tDCS(选配Soterix 4x1 HD-tDCS适配盒及软件可构成多套 4x1式HD-tDCS系统)

可选配支持多通道独立可调式HD-tDCS(选配Soterix公司HDTargets pakeage,刺激参数自动设置,无须人工设置)

全球**支持Matlab下任意自定义任意刺激波形(选配),满足用户对各种经颅电刺激范式的探索需要。

全球**支持多人同步群组式刺激,满足心理学、行为学等群组实验需要。






Webinars